语音播报
深入基层浸染泥土芳香 服务群众撒播心中真情
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深入我市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综述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在企业与创业人才交流发展计划,在文化基地与驻村文艺家讨论文化传承和发展,在田间地头询问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文艺熏陶……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全国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5月12日至15日,由7名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组成的活动第一小组深入我市基层一线,开展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我和我的祖国•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活动第一小组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主任、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甘毅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卞成林,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漓江出版社社长刘迪才,《南方文坛》副主编张萍,广西群众艺术馆国家一级作曲傅滔,北海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黄燕,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李冬梅。为期4天的主题实践活动,他们在深扎基层、服务群众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褪去“都市味”,洒上“泥土香”。
主题实践过程紧贴基层需求,扎得深,接地气,勇创新,见实效,自觉增强“四力”,做到身到、心到、情到,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通过面对面交流、文艺创作知识培训、现场互动帮扶等方式,指导我市基层干部群众开展新闻宣传、文艺创作、乡村文化等方面工作,全面增强我市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主题文化沙龙掀起增强“四力”讨论高潮
5月12日上午,三祺广场的漓江书院内传来一阵阵热烈的讨论声,活动第一小组与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业务骨干和基层代表开展了主题为“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四力’出精品,不断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文化沙龙。
文化名家们在漓江书屋里以沙龙座谈形式畅谈新闻创作体会。梁枫 摄
大家彼此思想碰撞、情绪高昂,甘毅以富有“靠乔木,有饭吃”和“第一支笔”美誉的胡乔木故事以及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今年全国两会宣传报道为例,与大家分享了如何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他表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要进一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心用情用功讲好南宁故事,传播好南宁声音,为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主题文化沙龙上交流热烈,活动第一小组中的每一位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都结合自身实际各抒己见,畅谈对增强“四力”的认识。卞成林从受众视角出发,用3个生动事例阐述践行强“四力”和出精品的密切联系。黄燕用自己的新闻作品和优秀融媒体记者践行“四力”的事例,解读新闻工作者强“四力”带来的良好效益。刘迪才从出版的角度解读了“四力”的重要性,融媒体发展也需要出版的元素,对于增强与群众和基层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张萍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推动作家群体强“四力”出精品的成果。傅滔用自己深入基层、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深刻说明践行“四力”的重要作用。李冬梅积极培育现代瑶族传统工艺发展新途径,她从瑶绣扶贫说起讲述了融媒体发展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推进作用......大家表示应当自觉增强“四力”,做到身到、心到、情到,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为民服务,力求推出高质量精品。最后,大家乘兴合唱一首《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文化沙龙画上圆满句号。
当天上午,活动第一小组还来到南宁广播电视台、南宁日报社,考察指导老友云、南宁云的建设情况。在南宁日报社南宁云融媒体中心,小组成员纷纷扫码下载体验“南宁云”手机APP,并表达了高度赞许。他们表示,万物皆媒,要善于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特别是传统媒体要充分利用发挥自身优势,新闻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担当实干,践行强“四力”,深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创建独特品牌,生产新闻精品。
横县: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以“融合”的思维干事创业
“台、报、网、微、端”五位一体融合发展,实现党的建设、新闻传播、舆论引导、便民惠民、政务服务、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5月13日,活动第一小组成员黄燕、刘迪才来到横县融媒体中心现场参观,一件件融媒体作品展现在他们眼前。“南宁市在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方面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具有借鉴意义。”黄燕赞叹道,“我既是在深扎基层、服务群众中增强‘四力’,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将优秀的经验做法带回去。”
横县融媒体中心作为中宣部重点联系推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和全国、全区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试点,实现了基层宣传工作机构的全面融合和新闻资源、政务资源、产业大数据的全面融通,打通了宣传工作“最后一公里”。刘迪才表示,可以支持横县融媒体中心推出相关阅读服务,更深层次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横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横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王琼琍说,“在我们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各位名家人才切实的指导和帮助为下一步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华茉莉园里,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茉莉花被花农采下,已经开放的花朵则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让往来游客迷醉其中。活动第一小组走进了茉莉花田,帮助花农采摘,了解他们与茉莉花的故事。他们还深入广西周顺来茶业有限公司、南山白毛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了解其发展状况和企业文化,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小组成员在看到独具特色的茉莉花系列产品包装时表示肯定:“企业发展有‘融合’的思维,文化元素融入到茉莉花产业中,其产品自然能独领风骚。”小组成员还与众多返乡创业的电商人才交流心得。横县云上茉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小华说,公司在承担电商培训工作的同时,还创办网上“横县特色生态馆”,各位名家人才从不同行业角度给了她们更多启发性思考。
江南区:助力文旅融合 关注非遗传承
活动第一组在江南区考察文化创意产业。
沿着村村通修好的水泥路走进麻子畲坡,几栋保存非常完好的青砖瓦房出现在眼前。5月13日,活动第一小组来到江南区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第一站便是麻子畲坡。卞成林、张萍、傅滔、李冬梅参观广西省土改工作团第二团团部旧址,听取讲解员讲解土改历史和古村落文化底蕴,对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大加赞赏。
“团部旧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也有旅游价值,可以进一步开发。建议收集丰富的资料,打造一家土改博物馆。”卞成林向当地村民提出建议,一场关于历史文化名村开发利用的“头脑风暴”在现场火热进行。张萍认为,胡绳、田汉、艾青、李可染、陆地等大批文艺工作者曾在这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历史鲜为人知,可以进一步挖掘。当地村民连连点打,表示将根据专家建议理清发展思路。
活动第一组在扬美镇金马码头与群众交流。
当天,活动第一小组还到扬美古镇、百益·上河城智慧型文创科创孵化产业园进行考察。在古镇金马码头的树阴下,小组成员和当地居民席地而坐,畅谈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同唱散落在民间的动人山歌。民间歌手曹文芬、杨金凤等演唱的一曲平话童谣,引起傅滔的兴趣。“童谣第一句便是‘月亮落下来了’,多美的意境啊,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可以成为我今后音乐创作的素材。”傅滔如是说。曹文芬表示,平时都是开口就唱歌,这次得到专家的指导颇有收获,“没想到他们喜欢扬美山歌,很期待他改编这首古老的童谣。”
百益·上河城,独具邕城文化特色的旧厂房文化创意街区、工业历史文化长廊、文创科创企业等让成员流连忘返。李冬梅对一家非遗生活馆所呈现的民族元素产品产生浓厚兴趣,说:“这家公司非遗产品创新开发比较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非遗生活馆负责人表示,该馆曾与李冬梅有过合作,市场反响不错,经过这次交流,彼此都有进一步合作的意愿。
宾阳县:献策乡村振兴 领略传统文化
参观古辣镇蔡氏古宅、大陆村3D稻田艺术,了解宾阳大罗毛笔制作技艺、宾阳八音、宾阳炮龙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情况,考察宾州古城建筑群、露圩镇水彩小镇建设情况……5月14日—15日,活动第一小组成员刘迪才、黄燕、张萍在宾阳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活动第一组考察蔡氏古宅。
位于蔡村的蔡氏古宅建筑极具岭南特色,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大家了解到蔡氏古宅近500年的历史。如果说蔡村主打的是历史文化,那么大陆村、露圩镇水彩小镇展示的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大陆村环境干净整洁,一排排别墅点缀在田野里,巨大的3D稻田艺术极具视觉冲击。露圩镇水彩小镇举办的第二届露圩蓝衣壮水彩小镇(国际)水彩画名家邀请展引起大家的关注。黄燕表示,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宾阳县已经具有很好的基础,经过一系列打造,可以像山东曲埠一样,成为一个文化旅游佳地,“下一步可以串链成珠,多个村落和景点形成一个整体主题进行包装和提升,并多举办活动聚人气。”露圩镇工作人员施天建认为,专家的意见有建设性、全局观,对该镇的发展有一定帮助。
参观宾阳大罗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罗供儒展示做好的毛笔。
此外,成员还参观了炮龙传承人邹玉特的手工作坊,欣赏了一场由群众自发带来的炮龙表演。大罗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罗儒供、宾阳八音艺人也为做了相关展示。张萍表示,平时她都是坐在办公桌前,很少有机会下基层,这次主题实践活动让她了解收获满满。刘迪才表示:“没想到宾阳县文化事业产业规模如此之大,历史文化底蕴如此之深厚。”他建议,文化具有引领作用,今后宾阳县要重视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
邹玉特、罗儒供透露,非遗项目传承其中一个困难就是培养年传承人,因为传统工艺制作流程十分枯燥,收益有限。邹玉特说:“我既要做出表率,同时也要培养更多年轻一代,做大做强炮龙产业。”
上林县:唱不尽满眼的好风景
5月14日、15日两天在上林县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安排得很紧凑,但卞成林、傅滔、李冬梅被当地群众的热情干劲所感染,毫无疲惫之感。他们抓住此次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良机,汲取来自人民群众、来自乡村生活的丰富艺术养分,充实自己的文化积累,激发新的创作灵感。
在此次主题实践活动中,文化专家们遇到许多慕名而来的热心群众,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都说“文化专家们来得太及时了”。因为现在收入多了,生活越过越滋润,大家对文化的需要也提高了,村屯里、社区里组建的文艺表演团队都想打造拿得出手的文化节目,宣传家乡,赞美新时代,所以希望文化专家们能为他们出出主意,提高节目的艺术品位和表演水平。
在三里镇“三里壮族歌圩”传承基地饱尝山歌大餐后,傅滔表示,三里镇的山歌曲目很丰富也很好听,山歌人才储备也很多,但要更上层楼,还要有新亮点。壮族合唱歌曲如今并不多见,他向传承基地工作人员建议,集中几十个歌手练一首壮族合唱歌曲,届时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或歌唱比赛,一亮相就已在气势上压倒全场,演唱时还能将壮族山歌的魅力成几何级数的增加,还不稳操胜券?傅滔笑称,这样的点子,也只有来到基层,在山歌手的包围下,才能触景生情、迸发出来。
这次来到名闻壮乡的工艺品——渡河公的诞生地,李冬梅特地收集了许多当地古建筑以及工艺品上的民族文化图案,还和上林县民间工艺美术界同行进行交流,收获很大。在上林县委党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向学员们举行主题宣讲后,李冬梅表示,自己是瑶族传统工艺产品的传承人,正在致力于将瑶族传统工艺产品产业化,她乐于把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的一点经验与上林县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分享,共同编织美好的新时代、新生活。
(记者 胡明峰 莫俊 云亦云)
(作者:胡明峰 莫俊 云亦云)